"); //-->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液晶显示
TFT: Thin Film Transistor 薄膜晶体管
PDP: Plasma Display Panel 等离子显示屏
CRT: Cathode Radial Tube 阴极射线管
NTSC: 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 NTSC制式,全国电视系统委员会制式
PAL: Phase Alternating Line PAL制式(逐行倒相制式)
SECAM: SEquential Couleur Avec Memoire SECAM制式(顺序与存储彩色电视系统)
VGA: Video Graphic Array: 视频图形阵列
OSD: On Screen Display 在屏上显示
RF射频端子--TV接口:
RF射频端子是最早在电视机上出现的,原意为无线电射频(Radio Frequency)。它是目前家庭有线电视采用的接口模式。
RF 的成像原理是将视频信号(CVBS)和音频信号(Audio)相混合编码后输出,然后在显示设备内部进行一系列分离/ 解码的过程输出成像。
由于步骤繁琐且音视频混合编码会互相干扰,所以它的输出质量也是最差的。带此类接口的显卡只需把有线电视信号线连接上,就能将有线电视的信号输入到显卡内。
AV 接口--标准视频输入(RCA)接口:
样式:通常都是成对的音频接口(左右声道)(白色)和视频接口(黄色)
连接方式:它通常采用RCA(俗称莲花头)进行连接,使用时只需要将带莲花头的标准AV线缆与相应接口连接起来即可。
优点:AV接口实现了音频和视频的分离传输,这就避免了因为音/视频混合干扰而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目前电视设备上应用最广泛的接口,几乎每台电视上都提供了此类接口,用于视频输入。
缺点:由于AV接口传输的仍然是一种亮度/色度(Y/C)混合的视频信号,仍然需要显示设备对其进行亮/色分离和色度解码才能成像,这种先混合再分离的过程必然会造成色彩信号的损失,色度信号和亮度信号也会有很大的机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最终输出的图像质量。AV还具有一定生命力,但由于它本身Y/C混合这一不可克服的缺点因此无法在一些追求视觉极限的场合中使用。
S视频输入(S-Video):英文全称Separate Video
S-Video(也称二分量视频接口),也就是把 Video 信号分开传送,即在AV接口的基础上将色度信号C 和亮度信号Y进行分离,再分别以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通常采用标准的4芯(不含音效) 或者扩展的7芯( 含音效)接口。带S-Video接口的显卡和视频设备( 譬如模拟视频采集/ 编辑卡电视机和准专业级监视器电视卡/电视盒及视频投影设备等) 当前已经比较普遍。
优点:同AV 接口相比由于它不再进行Y/C混合传输因此也就无需再进行亮色分离和解码工作,而且使用各自独立的传输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视频设备内信号串扰而产生的图像失真,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
缺点:但S-Video 仍要将两路色差信号(Cr Cb)混合为一路色度信号C,进行传输然后再在显示设备内解码为Cb 和Cr 进行处理,这样多少仍会带来一定信号损失而产生失真(这种失真很小但在严格的广播级视频设备下进行测试时仍能发现) ,而且由于Cr Cb 的混合导致色度信号的带宽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S -Video 虽然已经比较优秀但离完美还相去甚远,S-Video虽不是最好的,但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状况和综合成本等其它因素,它还是应用最普遍的视频接口。
一般情况下AV信号为640线,S端子可达到1024线,具体情况视片源来定。
什么是DVI?
由于显示卡处理的都是数字信息,因此在把帧缓存数据传给显示器之前必须先经过RAMDEC--数模转换器,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在传送出去,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信号的失真。
模拟信号产生之后,就要经由VGA电缆线(又一个信号失真源)传给显示器。如果你的显示器是数字设备(比如说液晶显示器等)而不是传统的CRT显示器,那么失真会更加严重--因为模拟信号还要再一次被转换为数字信号。既然这样,何必绕弯子呢?这样我们就引入了DVI接口这个概念。
有的人对DVI的理解还停留在"我显卡上面那个从来没用过的白色接口"的水平。其实DVI是一个很重要的接口标准--这个标准由数字显示工作组(DDWG)制定,其中的成员也包括大名鼎鼎的Intel和Silicon Image。
正像刚刚分析的,我们没有必要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再转回去,而DDWG小组就致力于通过DVI把这一理论转化为现实。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